第 706 章 宪兵(2)(1/4)

庐州综合治理委员会,教材选定委员会办公区,三号会议室,此时正值二月下旬,春节时的鞭炮声才刚稍歇,窗外街道上还飘着爆竹残留的刺鼻土硝味,廊檐下的冰楞时不时「啪嗒」坠地,惊飞窗台上的麻雀。

我的座位距离空调出风口距离恰好合适,温度也定在了人体比较舒服的22摄氏度,这样既可以穿着单薄些的衣服又不至于冒汗。

温度这玩意儿给人的感觉,其实挺怪的,这二月的室温二十度就是大家穿着衬衣侃侃而谈,到了四月就感觉有些燥得慌,到了五六月,那就是只有用空调才能维持的清凉感了。这就像是今天开的这场会一般的荒诞。

“也就是说,欧洲归化过来的三类技术人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要求是....  ”我将眼前这份68页的文件翻到概览页,看了一眼确认自己没有看错,才继续说道,“也就是他们要求自己的居住区保持相对独立,子女的教材必须维持他们母国的课本,还要求进行他们的母语教学,必须允许他们子女的言论自由,以及不得进行龙国传统文化教育?”

我念到这里,手指划过「言论自由」四个字时,我忽然想起末世前刷到的短视频:唐人街的华人家长举着「保留中文教育」的标语,在异国议会前* 。现在角色对换,我捏着文件的指尖竟有些发颤,像极了大二那年我给初恋王美芳买个金镯子时,攥着少得可怜的薪水,还在金店里那群贪婪的富太太们色眯眯的上下打量时的尴尬。

“别扭。”我低声嘀咕,空调出风口的热风突然变得灼人。胡宁的钢笔在对面沙沙作响,他总爱用三战前的派克金笔,写出比书记员更精彩的会议记录。“就像这恒定的22℃到了夏天会闷出痱子,”我抬头看向会议室角落的欧洲裔顾问,他们正往红茶里加第三块方糖,“归化就代表你们愿意和我们做一家人,我会给孩子们适应的时间,也会保留你们的文化传统,但拒绝拒绝所在国的传统文化教育,是绝不可能的。”

阳光穿过冰凌,在他们卷曲的金发上折射出细小的彩虹,让我想起金陵大学博物馆的琉璃摆件——通透是通透,可摆错了展柜,早晚得被碰碎。胡宁放下钢笔,拿起他那个瓷面上「为人民服务」的字样被磨得发亮的保温杯,轻抿了一口,并没有说话。

几个来自欧洲的归化顾问,也只能是无奈的一摊手,毕竟这种事大家都知道对方的要求是对的,也都理解各自的难处,但谁先退一步,退多少?那差别可就大了....

我摩挲着文件边缘的烫金花纹,那些字母突然变成看得我心里发堵,不过文化磨合这种事倒也不急于这一天,于是我对所有人保持微笑说:“这次迁移三类技术移民,涉及四十到五十多个国家,255到288种语言,其中官方语言就有24种。咱们保留他们过去的教育方式是不现实的。那么我有些想法,大家记一下,私下也讨论讨论,争取拿出个章程来。”

说到这里我拿出自己的笔记本,快速翻开,然后说:“首先我觉得可以开放一些,欧洲传统授课的私人学校,孙部长你们可以和财政部的同僚一起,讨论一下,也考虑一下,让他们办类似于大马城邦联合体管理下的华小模式是不是可行?但是咱们必须考虑本土的适配性...至于咱们教材选定委员会,必须确定一件事,那就是华语教材作为必修教材要选好,要让他们的孩子慢慢的对咱们有文化认同感。”

最后我叹了口气,“言论自由的边界必须一视同仁,咱们是筛选了技术难民,但不是请了殖民主,这个态度要摆正。”

“督帅...  不...  组长——”孙宇这时看我把话讲完了,于是便迫不及待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,“——咱们真的不能这样搞,因为他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融合问题。而是咱们接收的几乎是欧洲最有本事的那批人。他们不是一个民族,而是一个高收入的阶级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