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4章 总百揆(卅三)威虏堡(1/5)
京华在大明国内的武装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,其中保安队是武装家丁的“常备军”,“护厂队”则是“预备役”。
“护厂队”是由京华在各地的“护厂队”、“护矿队”、“别院守卫”等各种武装家丁合并组成,形成单独的体系。不过,因为多年习惯,平时还是沿用之前的叫法,比如“甘肃威虏堡铜矿护矿队”。
当然,它在京华内部还有个更正式的称呼,叫做“西北第十一护厂队”。这是因为护厂队这个预备役体系虽然基本照抄了保安队,但是它并非以省、府、县* 来划分,而是按地域分作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、西北、蒙古八大分部。也就是如“华北第某某护厂队”、“蒙古第某某护厂队”这样。
按理说,“第某某”这种数字表述并不如具体某地如“威虏堡”来得直观,一看就知道该支武装由何处而来、平时驻在何处。然而,这其实就是高务实的用意:弱化常驻地和负责区意识,形成“全国护厂队将随时按需调配”的思维铺垫。
如果这种思维运用到大明的军事体系,那么或许可以这样理解:别管你是四川总兵麾下的兵马还是甘肃总兵麾下的兵马,朝廷说你今年驻守哪里你就得驻守哪里,朝廷说你今年归谁统辖你就归谁统辖——打破地域限制,全部由朝廷机动部署。
当然了,时代限制还是客观存在的,毕竟高务实现在也没有太多必要真把他们随意调动去别处执行任务。所以即使高务实有意把护厂队体系往这个方向引导,但各地护厂队、护矿队还是更习惯沿用旧称。
说回“威虏堡护矿队”,这个护矿队当前的人数——也就是“三千人”这个规模——并非常备编制。按照京华的制度,矿工每十人选一人为护矿队,因此“威虏堡护矿队”平时的规模没这么大,应该是六七百人左右。
不过众所周知的是,矿工在历朝历代都是法就是一个时辰走十一二里。
快步即快跑、快跳,是马匹对脚肢轮流动作的两节拍(蹄音)步法,有四蹄均离地的腾空期。踏蹄的顺序为:腾空期——左后、右前——腾空期——右后、左前。速度一般为6英里每小时,即约十公里每小时,或“一个时辰二十里”。
跑步是三节拍(蹄音)步伐,以左跑步为例,踏蹄的顺序为:右后——左后、右前——左前——腾空期;以右跑步为例,蹄音的顺序是:左后肢、左对角肢(左前肢和右后肢同时动作),右前肢,随后是瞬间的腾空期,在跑下一步之前,四蹄全部腾空。速度一般为8-10英里每小时,取中间值按9英里算,即约15千米每小时,或说“一个时辰三十里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